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区别在哪?为何说大炮对轰时用战列舰,追击受伤战舰时用战列巡洋舰?
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一样拥有大口径舰炮以及高大的舰桥,从外观上很难从外观上辨别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如果从外观上来看,那就是战列舰比较短粗,而战列巡洋舰比较细长。这是因为早期舰船动力还没有实质性提升的时候为了增加军舰的航速就必须增加锅炉,而为了给多出来的锅炉腾出位置,就必须将舰体拉长,而更小的长宽比可以降低军舰航行的阻力。而战列巡洋舰只有英国和德国有建造完成,而美国和日本并没有服役过这一舰种,美日的战列巡洋舰被华盛顿海军条约给改成了航母。
上面用赤城号航母是用战列巡洋舰的舰体改过来的,可以看出无论是长宽都比下面的长门号战列舰要大,但实际上长门的排水量比赤城的排水量还要大
而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区别就在于装甲的厚度,首先战列舰可以用火力、机动、防御这三大属性来衡量。而战列舰为了防御一般都会将舰体尽可能的缩短以减小被弹面积,而战列巡洋舰的舰体更长,同吨位下的装甲平均分配到更多的面积时平均厚度就比较薄。所以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区别就仅仅区别在这里,战列巡洋舰设计时是为了对付对方的巡洋舰的,但是由于它整体航速比战列舰快,所以很容易盲目自大跟对方的战列舰或者战列巡洋舰对上炮。不过英战巡的防护没有德战巡防护好,所以对轰时就是英战巡吃亏了。
美国田纳西号战列舰,可以看出
它非常宽,其装甲厚度比衣阿华级还要厚
其实和无畏舰一样,战列巡洋舰的存在时间并不长,也就一战前期流行而已,而战列巡洋舰被淘汰并不是因为它不行,而是因为在一战时期战列舰就已经开始在发生动力系统的革命性变化,那就是石油代替煤成为军舰的燃料。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就是世界上第一型采用全油燃料的军舰,航速就能达到了此前战巡的24节航速。而1920年日本长门级战列舰的航速就已经能达到26.5节了,所以舰船动力系统发生革命性变化使得高速战列舰成为可能,这才是战列巡洋舰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也就说以前因为技术原因妥协了装甲,现在技术提高了不用妥协了。
战列巡洋舰,仅从字面意义解释,就是战列舰+巡洋舰的结合体,事实上果真如此,英国人率先搞出这种舰种,企图凭借战列舰的火炮加上巡洋舰的高航速,用来对付海战场上轻重巡洋舰等舰种。
同时,在遭遇战列舰时,又指望利用巡洋舰的高航速,尽快逃之夭夭,不与战列舰玩海上决战的游戏。因此,所谓的战列巡洋舰,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舰种,即牺牲装甲防护能力,以换取所谓的高航速。
战列舰,军迷们都知道,是一种海上的巨无霸,具备厚重的防护装甲,以及超大的大口径舰炮,一般都380毫米以上,炮弹重动辄1吨以上,其高爆榴弹的爆炸威力可想而知。
二战时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拥有两艘全球最大的战列舰,即大和号以及武藏号,满载排水量高达7.2万吨,每舰拥有3座3联装460毫米舰炮,一发炮弹竟然重达将近1.5吨,真的没什么舰种能经得住大和级战列舰一发炮弹的打击。
但日德兰海战,英德双方都有战列巡洋舰被击沉,缺乏有效装甲防护的战列巡洋舰,经不住战列舰主炮的轰击,证明了在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之间,战列舰才是海上真正的霸主。
尽管航行速度快,披着战列舰外衣但薄皮的战列巡洋舰在战列舰面前,事实上只有挨宰的份,想凭借高航速逃离却非常困难。
因为战列舰的大口径舰炮射程都有数十公里,战列巡洋舰仅比战列舰快6节或以上的速度,战时极难躲过战列舰舰炮的打击。
综上,航母和舰载机投入海战之前,所谓的海战就是双方舰队舰炮的对轰,谁的舰炮口径大,谁的舰艇装甲防护厚,谁就将处于海战的有利态势。
当然,航速快也是海战的有利因素,利于高速抢占有利的开炮阵位。
这就是海战不同于陆战的地方,想用什么以弱胜强,灵活机动的战术等,事实上是投机取巧,都没有什么鸟用,海战就这么无情,器不如人只有挨操的份。
因此,双方舰队决战时,战列舰肯定打头阵,利用船坚炮利,给予对手以沉重打击,争取海战的主动权,或最终战胜对手。
当然,对方舰艇负伤退出海战场,或整个舰队掉头就跑时,为扩大海战战果,追击的舰艇必须航速高,同时舰炮威力大。
此时,就非常好理解拥有战列舰的舰炮,同时具有巡洋舰高航速的战列巡洋舰就非常受欢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