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各国都把战列舰放弃了?
攻击手段:战列舰火炮虽然威力巨大,但是射程撑死四十几公里,而且距离在25㎞以上基本打不准,距离在30km以上打中目标的概率和中五百万彩票似的。
防御手段:就靠着装甲,但是战列舰朝天的一面不可能布置很强的装甲,会造成重心过高,所谓的重甲主要是两侧装甲。问题是这种装甲能扛住几颗导弹或者航空炸弹?
当巨型火炮被导弹所替代时,战列舰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现在海战不再是贴身火炮攻击,而是远距离的导弹打击,或者是防空导弹的自我保护,战列舰在这方面就是活靶子。
鱼雷战列舰是什么?战列舰为什么不再装备鱼雷了?
在战列舰上大量装备鱼雷,并以鱼雷为主要武器,最早是美国人提出来的。
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脑洞真的很大,相比较传统英国海军一大票以大舰巨炮闻明的战列舰,以当时美国的国情和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与之抗衡,这个时候美国军方无疑是急需一种低成本、战斗效率高的新型军舰,用来武装美国海军,使美国海军的规模、战斗力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化。
要说在战列舰上装备鱼雷或者是舰载鱼雷艇,其实它的实战意义实际上并不算很大。早在蒸汽机铁甲舰时代的战列舰就装备了鱼雷和舰载鱼雷艇,可惜的是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战绩。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一种鸡肋配置,因为战列舰的甲板空间其实非常珍贵,有富余的地方还不如装备副炮来的实在。如果将鱼雷发射管布置在甲板上时,很容易被敌炮击中,造成殉爆,达到二次杀伤。而且最主要的是当时的战列舰普遍航速已经超过了十五节,而且主要的口径也最少达到了305毫米,射程最少也达到了17千米,所以战列舰根本没有必要装备鱼雷。放眼当时,一直到二战还对鱼雷情有独钟的,恐怕只有德国人了,毕竟德国的施佩伯爵、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等等主力舰都装备了鱼雷。
在二十世纪初,实际上鱼雷在海战中的处境十分尴尬,鱼雷理论上确实是一种非常高效、而且威力巨大的新型武器,但受限于当时的鱼雷技术并不发达,射程也并不远,受海浪影响,距离远了命中率又非常低,所以当时的鱼雷只有在非常近距离的情况下发射才可以命中。但如果到了战列舰动用鱼雷自卫的地步,那么只能说明战列舰周围的巡洋舰和驱逐舰都被击沉了,敌舰也基本上达到了和战列舰脸贴脸的地步,所以战列舰被击沉,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德国人使用战列舰上鱼雷的目的有点特殊,除了正常自卫之外,德国人更希望在撤退时可以释放鱼雷扰乱敌对海军的追击,使德军舰艇能够集中火力攻击敌对海军的前部追击军舰,这一点在施佩伯爵上得到了非常完美的体现)
就在二十世纪初,全世界国家的军方都不再准备在战列舰上装备鱼雷时,美国人却一直对鱼雷情有独钟。在美国人看来,鱼雷是一种非常威力巨大、并且十分低廉、高效的武器,所以当时的美国军方一直都希望可以在战列舰、战列巡洋舰上重新设计装备鱼雷。这时候的美国人对于鱼雷已经不能用情有独钟来形容了,只能用走火入魔来形容,美国人非常极端的按照战列舰装鱼雷的思路,产生了一个非常抽象的想法,那就是设计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在保持原有的装甲、副炮、动力的基础上,将主炮换成大量的鱼雷发射架,并且增加鱼雷的口径,以达到威力最大化。正在美国军方难做取舍时,一名海军军官在1907年提出了一个建造小型鱼雷战列舰的计划,这名美国海军军官提出,可以建造一艘一万四千吨左右的战列舰,在保持原有的副炮火力的前提下,将主炮替换成1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而替换主炮节省下来的重量可以增加装甲,或者提高航速,用来追击敌军大型主力舰。
其实这种所谓的鱼雷战列舰充满了很多的弊端:
第一,当时的大口径舰炮的射程最少也达到了17千米,而当时的鱼雷的有效射程也不过三四千米,可见这中间是存在火力空档的。也就是说要想追上敌军战列舰,必定会成为敌军的集火对象。要想追上英军的战列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而且还要保证在追敌军战列舰时,自己还不能被击沉、鱼雷发射管不能被打殉爆。
第二,鱼雷战列舰的打击目标群体非常狭窄。简而言之,它只能打击对方的战列舰,要想打战列巡洋舰、装甲巡洋舰、驱逐舰、轻巡洋舰,就战列舰这二十节的航速也追不上,而且战列巡洋舰的火力并不比战列舰差,对于鱼雷战列舰而言,基本上比战列舰还难缠,比如英国新下水的无敌号战列巡洋舰的航速已经超过了25节,火力却非常威猛。而像驱逐舰、轻巡洋舰,基本上副炮就可以解决,根本犯不上用鱼雷。
其实美国人以鱼雷打击敌对战列舰的想法并没错,但错就错在,战列舰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鱼雷发射平台。鱼雷虽然理论上打击效率要比舰炮高效的多,但同样也受限于鱼雷的军事科技。
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国的海军就已经认识到了鱼雷的作用,和以后发展的前景。哪怕军事外交羸弱的清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了鱼雷的作用,所以在两广总督张之洞委托福建船政局制造的三艘轻巡中,福州船政局大胆的将广乙和广丙两舰缩减了装甲和火力,并加装鱼雷发射管,将两舰建为鱼雷巡洋舰,这种巡洋舰造价低,航速也比较快,所以在丰岛海战中,北洋海军广乙号鱼雷巡洋舰能够借着烟雾对日军吉野等三舰实行机动灵活的攻击,并伺机释放鱼雷,在这一点上,管带林国祥可谓将广乙作为鱼雷巡洋舰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其实说是鱼雷巡洋舰,其实更像是驱逐舰。
要说真正意义上的鱼雷巡洋舰,还要说日本的北上和大井。
所以将传统的战列舰改造成鱼雷战列舰,不光是扬短避长,更是一种资源浪费。
其实不仅仅是战列舰,在进入海军假期之前的所有用于大洋舰队决战的军舰都是携带鱼雷的,参加战列舰也是有携带鱼雷的,不过和驱逐舰上那种鱼雷发射装置不同战列舰的鱼雷发射管大多都在水线以下,有的甚至和潜艇一样是固定发射角度的,只能通过舰体的角度来充当发射角度。不过这些都在20世纪30年代的改装中拆除了鱼雷发射管。至于说为什么战列舰不再用鱼雷了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战列舰都是“大猪蹄子”,有了长倍径火炮这个“新欢”就不要鱼雷这个“旧爱”了。
早在19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里海军的武器快速发展,其中舰炮的快速发展尤为突出,由于冶炼、钢材等技术原因上去了使得舰炮的倍径越来越长,所以射程也越来越远,但是当时各国海军认为的交战距离是在7公里以内,但是日德兰海战的交战距离一开始就已经超过了10公里,而这么远的距离内鱼雷兵器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更何况战列舰的鱼雷发射管大部分与潜艇首尾布置鱼雷的方式是一样,而战列舰在进行对线炮轰时根本用不上鱼雷,但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的设计又考虑到战列舰海上拼刺刀,所以也就保留了鱼雷的设计,不过各国在30年代的改装中也还是拿掉了这个设计。
因为当时的鱼雷还相对落后一点,不但射程近而且速度也慢,而鱼雷攻击强调的是快速、隐蔽,显然这两点战列舰都不符合条件,而且还占据军舰的空间和吨位,所以各国都把自家的主力战舰的鱼雷给拆了。但是德国在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上并没有放弃这一设计,在两型战列舰上并没有放弃,不过沙恩霍斯特级是在1941年3月吕特晏斯海军上将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给战列舰装上鱼雷,当世界各国都在拆鱼雷时德国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呢?估计是在进行破交任务的时候在近距离中觉得鱼雷可以快速击沉货船吧,而俾斯麦就出了一次海参加了“莱茵演习”活动就没回来,所以也就没机会装鱼雷,而2号舰提尔皮兹号装了。
被鱼雷命中的巴勒姆号战列舰